[新聞] 脾是五臟六腑的「糧倉」;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
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所說:“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”,故脾胃被稱為“倉廩之官”。也就是說,脾胃就像糧倉的管理員,它負責把我們攝取的食物進行分類。
脾為生命活動運化營養物質
我們攝取的食物進入體內後,需要消化成營養物質才能被身體吸收利用,而脾就擔任這一重任——運化水谷精微。脾還將食物按酸、辛、甘、苦、咸五味分類。五臟對五味,人體的五臟各有所喜,比如肝喜酸,脾喜甘,心喜苦,腎喜咸,肺喜辛。所以脾是我們的“後天之本”。
所謂的“後天之本”是相對於“先天之本”而言。中醫認為,父母將生殖之精藏在腎臟之中,是先天給予的,所以說腎是先天之本;而水谷精微是通過脾的運化功能進入身體的,是後天攝入的,所以說脾是後天之本。
脾胃是生發元氣的源泉,元代李東垣指出:“真氣又名元氣,乃先身之精氣,非胃氣不能滋之。”元氣推動了人體生長、發育,溫煦五臟六腑、經脈、四肢等。一個人只有元氣充足才能健康不生病。李東垣在《脾胃論·脾胃盛衰論》中還說:“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。”可見,所有疾病的源頭都是脾胃的問題。
所以,一個人如果在平時的飲食中不注意調養脾胃,飲食過量,過食生冷、油膩、刺激性食物,就會是脾胃受傷,導致營養物質不能很好地輸送到全身各處,人體的元氣就會衰弱,當外邪侵體時就不能很好地抵禦,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來了。
紅色養心,苦味入心;黃色養脾,甜味入脾;綠色養肝,酸味入肝;黑色養腎,鹹味入腎;白色養肺,辣味入肺。
脾與五行相應屬土
在中醫裡,常用五行描述人體五臟系統的功能和關係,五行就是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代表五種屬性,分別有與之相對應的五臟,即木性為肝臟,火性為心臟,土性為脾臟,金性為肺臟,水性為腎臟。
五行之間有“相生”“相剋”,也就是說脾與其他四髒之間有著相互促進又相互克制的密切聯繫。如心生脾就是火生土,心之陽氣可以溫脾;脾生肺就是土生金,脾運化水谷之精氣可以益肺。因此,五臟陰陽平衡、和諧相處,才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保證。
“五行相生”是互相生旺的意思,表示生成化育;“五行相剋”就是互相反駁、互相戰鬥、制衡。脾對應五行中“土”,與長夏相應。所以長夏是健脾、養脾、治脾的好時機。
木-生長、生法、柔和、條達舒暢
火-溫熱、升騰、明亮
土-生化、承載、受納
金-清潔、清肅、收斂
水-寒涼、滋潤、向下運行